石獅子或者大象一般都有招財納福,鎮宅的功能。兩者相對來說,石獅子的擺放更為普遍一些。石獅子的普及和繁榮,使得它明代逐漸形成北派和南派兩大派系北派的石雕獅子主要流行于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影響主江寧,甘肅、湖北,安徽等省,其造型特征為身軀健壯雄偉,四肢筋肉明顯,眼睛呈蛋狀,耳朵小而后抿,毛多為螺旋狀、乳凸狀。尾巴緊貼后背,南派的獅子雕塑主要流行于福建、廣東、廣西,影響至海南、臺灣等省。
其造型特征為身軀呈圓簡狀,四肢短小,眼睛呈圓球狀,耳朵大而豎起或下垂,毛表現出了豐富的變化,尾巴大而卷起建筑前放置石獅子雕刻在明代以前。有確的規定,凡一品官府第門前的獅子雕塑,頭上的疙瘩為十三個,故有一石獅子三太保之稱。這疙瘩即是乳凸狀的徽毛一品官以下的每低一級,疙瘩減少一個二七品官以下的官署,不準放守門獅子。可是明代,石獅子已經普及到民間。
一般住宅門前都可以放置獅子雕塑,而且不單限于守門石獅,還有廣用于建筑上的垂脊石雕獅子、倒掛石獅、望柱石獅、橋柱石獅、欄桿石獅、門相獅、檐角石雕獅、影壁獅,柱礎石雕獅子、石牌樓石雕獅子等,后來又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呈現了馬樁獅壓棚獅、壓簾獅。鎮紙石獅、鎮鼓石雕獅子等。。